运动康复专业新文科建设
为深化文科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我校文科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我校运动康复专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及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新文科研究与实践,探索运动康复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积极构建运动康复专业思政教育新格局
运动康复专业总体建设思路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出发,坚持优化内涵,注重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运动康复专业标准化建设,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社会急需的运动康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着“提高整体设计,加强全面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精神,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完善实验室、紧密型实训基地,融“教、学、研”为一体,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运动康复应用性人才。计划未来五年将运动康复专业建设成为校级特色专业。
二、运动康复专业建设已有成效
目前学校体育全面推行体育俱乐部改革,开设了健身健美、健美操、网球、瑜伽、跆拳道等20余个专项体育俱乐部,为运动康复学生开展助教、助研等活动,实施多实践、反复实践等提供平台,做到俱乐部教学又特点,运动康复专业建设有特色;建有1个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1个体适能研究中心,面积约600平方米,拥有心功能测试仪、肺功能测试仪、动物跑台、综合运动康复训练系统等一批仪器设备,价值约300万元,可用于运动科学学科的教学、实训使用,拥有健身馆、乒乓球馆、大型体育综合馆等一大批体育场馆,可用于体能训练、技能学习等教学、实训使用,与康复治疗学专业共建、共用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和康复评定室,拥有价值约300万的相应实训仪器、设备,可以满足运动康复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训需求。
三、突出体医融合特色,优化运动康复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个全程:学生能力培养全程化:即在各教育平台、各门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坚持能力培养为导向。二方培养:校内教学培养与校外定岗实习即校内知识、能力培养与校外实践。
(一)建设目标
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基本要求,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初步建设成满足运动康复专业教学实验中心1个。在学校所在周边地域建立3-5个运动康复实践教学基地。
(二)建设内容
1.实验中心建设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设立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根据实际实验开设条件编写实验教材;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拟建3个教学实验室。运动康复实验中心面积共需约300m2,分别作为运动康复基础实验室、运动康复训练实验室和运动康复评定实验室,全面改善实验室条件,实验室开放率达90%。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运动康复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康复机构、运动队等。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管理体制,增加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水平,与原有校外实习基地继续深化合作,增加实训内容,健全“三级”管理机构,5年内新增3个校外实习基地。
3.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设
加强与各级运动队、运动康复机构、体育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平台建设,以实验实训基地为平台,加强技术服务与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每年定期向康复机构、运动队等合作单位派出1名教师、20名学生参与科研合作和运动队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