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我校运动康复专业自2022年起,系统性开展以“运康学社”为平台的课外实践辅导活动。由4名专业教师组成的导师团,利用晚间与周末时间,针对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开展无偿实践指导,累计已开展专项辅导60余次场,构建起“课堂+课外”双轨并行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三维赋能:打造立体化实践平台
运动康复运动损伤评估室的柔训练区,每周例行实践教学活动中,马超、张雷两位老师都会指导学生对不同类别运动损伤展开评估研讨,继而梳理伤病机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这正是课外辅导的特色场景——依托课堂所学知识技能,结合现实案例,构建“基础知识技能-典型案例解析-前沿方案应用”三级提升运动康复干预体系。
每周三晚的“运康学社”活动已成为运动康复专业学生追捧的“第二课堂”。教师精选先进的运动康复技术体系,指导学生一遍遍地练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活动中老师们还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着重提升学生的沟通技能,促进社会适应。

双师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在课外实践辅导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针对前沿的运动康复体系共同研讨交流,打破了原来被动灌输式教学方式,形成宽松、快乐的学习交流方式。另外,这一活动也成为运动康复临床教研室教学活动的良性平台。专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扩宽了专业知识维度,有效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提升了育人成效。
体育艺术部将立足育人这一根本任务,依托运动康复专业拓展志愿服务、运动队跟队实习等实践场景,构建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的育人体系,为健康中国战略输送更多高素质康复人才。
(韩来国/审 马超/文 张文博/摄)